眼球是人体最脆弱地方,在眼球上手术,必然要万般精细。从初生牛犊的豪情壮志到创领国际先进水平,他用三十多年的光阴诠释了一名眼科医生的执着和担当。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近山东中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毕宏生。不久前,他刚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荣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专家殊荣。
被认定“国际先进”,激动之余坐反了公交车
“‘困难’和‘机遇’、‘挑战’是一个意思。”这是从医37年来,毕宏生最深切的感悟。困难他见得太多了,战胜它,便会迎来新的机遇。
一台普通的白内障手术最短只要4分钟,对于每年主刀上千台手术的毕宏生而言,算是小菜一碟。手术刀在眼球表面划开一道2-3毫米的切口,用特殊仪器将混浊的晶体吸出,再换上全新的人工晶体,而从表面上看,他的双手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练就这样精湛的技艺,绝非一日之功,这背后是反复的研习和惊人的自制力。毕宏生从业之初,我国眼科技术还比较落后,他立志做到“五年省内先进,十年全国先进,部分国际先进”。推行新技术首先要进行动物试验,科里的老前辈提醒毕宏生:前任主任就是因为在做动物实验时染上流行性出血热而病故的。
但他不顾这些,盛夏时节,毕宏生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几千瓦的白炽灯下试验。手术完成,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汗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练就了做显微外科手术的基本功,探索出现代摘除白内障手术的完善技术。
经过充分的准备,毕宏生的第一个课题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第四代的改良法获得了成功。当他看到鉴定书上写着“国际先进水平”几个字时,激动地坐反了公交车方向。
凭着这股韧劲,毕宏生在精准和复杂性白内障、视光及近视防控、采用眼显微外科手术解决复杂疑难性眼病、中西医结合眼病的临床及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带领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行业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课题28项。成果先后被鉴定为“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局级科技进步奖35项次,在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年1月8日,在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中医药大学毕宏生教授领衔科研团队完成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想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取得科研成果是不可能的,做科研可能90%是失败”,对于攀登科研高峰上要面临的坎坷,毕宏生早有清醒认识。他经常后半夜睡觉,因为深夜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也因忙于科研、看诊、手术,毕宏生几乎连散步的时间都没有。为不影响显微手术的精准性,三十余年来,他从不碰烟酒茶。创新探索,打造多个全国“第一”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但毕宏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他的脑海里时常蹦出“新”花样来。作为集医教研医院的院长,毕宏生清楚地知道,医学发展仅靠个体的力量远远不够。科技和人才是医学发展的基石和动力,他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