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是每当帮助患者医好眼病,不由觉得自己是一名眼科医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来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互信,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是我做眼科医生的重要动力。
站在服务的角度,提供人性化的关怀,赢得患者信任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说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一名医生,“心怀慈悲”的德行早已镌刻入心。
30多年前,我没想过做眼科医生。在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自己手比较巧,在指导教师建议下开启了眼科的从医之路。
眼科是显微手术比较多的科室,从事眼科工作需要有耐心和细心。眼科医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位患者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亦或一个单位。肩负这样的使命,真的要将每一件事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因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55岁左右的摄影师患者,白内障不太明显,但有度的远视和度的近视。两个眼镜交替佩戴给摄影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一系列恼人的眼病,恢复全视觉,他来到了我的门诊。经过反复耐心沟通和仔细检查,尤其是对术后效果的沟通,患者慢慢给我信任。
现在这位患者已经随访了6、7年,远中近视力仍然保持在1.0,不需要戴任何眼镜,年近半百仍然可以追求热爱的摄影事业。患者表示:“这种手术现在看是非常值得做的,这么多年视力依然很好。廉院长对待患者非常仔细耐心,检查也特别严谨认真,让我们这些患者感到很放心。”
经历了无数患者的信任“考验”,慢慢也觉得自己这份工作真的非常有意义。通过手术可以为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实现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我自己的人生价值。
“视”界更清晰,未来更“睛”彩
尽管人们常常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但实际上眼睛的结构要比窗户复杂得多,在眼睛上做手术考验医生完善的知识体系、细心与耐心,以及在实践中做到真正的“心灵手巧”。
除了理论知识与手术技巧,对于一名医生来说,能够与时俱进地掌握最新医疗技术同样至关重要。如今的白内障手术已经从复明性手术升级为屈光性手术,患者对于术后恢复全程视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追求更清晰的全视觉体验。
良好的视觉体验不仅仅是看得清楚,是让患者通过重获高质量的视觉,帮助他们拓展社会活动范围,甚至助力他们在职场继续发光发热。
当然,如果想达到高水平视觉,需要医生、设备厂商,以及人工晶体制造商一起努力来实现。白内障手术的核心是人工晶体,手术的本质是把患者本身混浊的晶体换成透明的人工晶体。所以人工晶体的选择上,适合是最重要的。
我们很高兴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功能性人工晶体进入眼科,例如全视觉三焦点人工晶体,可以同时解决白内障、老花眼、近视等问题,让患者术后可以恢复到年轻的视力状态。
点亮患者余生,也照亮自己方向
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90%是来自于视觉。听力、触觉、味觉加在一起只占10%,因此视觉信息对我们的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手术帮助患者恢复视力,进而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患者以及他的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年大学毕业前,我有机会到眼科参观,发现有许多失明的患者都通过手术重返光明,就觉得如果当一名眼科医生一定非常有成就感。在成为眼科医生后,我也有机会赴西藏援藏做复明义诊手术。
我曾经在西藏碰到一对母子,母亲双目失明,家里非常贫穷。儿子想去打工赚钱为母亲治病,但由于母亲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走不了太远,所以就赚不到钱治病。当我为这位老人做手术后的第二天,这位母亲打开纱布一下看见自己的儿子时,顿时激动万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作为眼科医生,可以为视障人士解除痛苦,是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感的事情。
薪火相传,接力未来的路
行业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年轻血液的加入,对于青年医生的培养,也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和在做的事情。青年医生需要不断成长,逐渐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栋梁。因此在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非常注重他们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逐渐培养和培训,同时也通过举办培训班,手术视频讲解,以及手术台上的带教,来帮助他们掌握手术技能。
手术技能的培养,一定离不开实战。为了保证患者的利益不受影响,又能锻炼学生,我们通常会在手术前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保证在各个方面都有扎实的经验基础后,将必要的手术步骤进行分解,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在不断摸索、探索过程当中,把有潜力的学生慢慢培养成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手术医生,这就需要带教老师不断观察、考察,有些学生适合做科研,也有些适合临床工作,所以因材施教很重要。如果要把一名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眼科医生,既要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能力,按照他擅长的方向进行定向培养。
我们这一代人迟早要让位于新一代年轻人的,新老更替是无法避免的一个过程。我的老师把技术传给我,我如今再教授于他们,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传承。也希望他们能少走一些弯路,尽早成长为能够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优秀眼科医生。